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热点话题
教育动态Education dynamics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发布时间:2019-07-05 12:24   发布者:admin

不久前,朋友爷爷去世。


从罹患阿尔茨海默症到撒手人寰,整整15年。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朋友一家精心照料老人的饮食起居,因为发现早,及时介入的药物试验使老人最终还残存些许意识。


今年新春佳节,当家人向他展示重孙女的最新照片时,老人仍然情绪激动,不能自已。


然而,待时间转入6月中旬,老人突然肺部感染、生命垂危。


自然,应对措施就是插管,家人意欲在和死神的搏斗中,再扳回一局,但最后未能如愿以偿。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ICU病房中浑身插满导管的患者


在朋友爷爷所在的病房中,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有位老人对外界已几无反应,但他的女儿至今也未曾询问他:是否还想继续治疗?

我从来不敢问,也不想问……但最起码,我给了他最好的医疗条件……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医院里无助而焦虑的病人家属比比皆是


和朋友亲属以及这位女儿一样,对于许多国人而言:“苟延残喘”强过“人去楼空”,即便前者不是患者本人的意愿,但由此带来的“心安理得”也比“见死不救”强


但在欧美发达国家,这种“拼尽全力,留住亲人”的方式早已弃之不用


曾有一位中国医生在被派驻瑞典学习交流后,于社交网站上写下自己被重塑的“生死观”: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医院,一位因吸入性呛伤而入院的病人,在脱离危险后又被送回了附近的养老院。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瑞典养老院一景


这位病人还患有失智症,那是一种发展到末期,患者将无法进食的疾病。


然而,在瑞典,患有此类或其他绝症的病人,其生命进入倒计时后,家属绝不会用“注射点滴”或“经肠道营养法”这类人工干预延缓他们的生命


相反,还有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洒脱和决绝。


在当地失忆症患者的食谱中,居然还有酒水这一项。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瑞典养老院不仅有美酒,还会定期举行选美比赛


因为瑞典人认为: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既然已经无力回天,不妨在最后的时光里痛快燃烧。倘若有一天,真到了油尽灯枯之时,那就干干净净地来,痛痛快快地走。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瑞典养老院里的老人总是神采奕奕


在瑞典的两年时间里,这位医生所在的医院皆秉承这一理念迎来送往“八方病患”。回国前,一位瑞典同行的一番话更是令这位中国医生受益匪浅:


死亡面前,其实有万千道门,走入不同的门,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在人生舞台上谢幕


由此,这位外派医生也不禁思索: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那是否能决定自己的死亡呢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在中国,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个答案是“不能”。甚至这其中也包括许多位高权重者以及想对其说“能”的人。


中国文坛泰斗巴金的最后6年就在“身不由己”中度过。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相信人间永驻光明的巴金先生,生命的最后却只剩下了黑暗


因气管切开,他无法进食,只能依靠鼻饲;

为了吸痰,硕大的导管导致其下巴脱臼;

待至后来,自主呼吸又改为由呼吸机代劳……


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先生多次提出“想安乐死”的诉求,但无一例外,皆被驳回。


为此,在为数不多的清醒时刻,他曾艰难地用笔写下“我是为你们而活”、“长寿对我是种折磨”之类语句,周围人虽心生不忍,却因“不能放弃”而继续选择“无动于衷”。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即使身处人生暮年,生存也不是首要目的,生活才是


但与之相反,当目睹父亲陈毅浑身插满导管,生命迹象只能依靠强心针勉力维持时,儿子陈小鲁心如刀绞,他跑去询问主治医生:能不能不抢救了,病人痛苦,我们也痛苦。


对方反问:这是我们能决定的吗?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漫漫人生,到头来,依然充满无力感


很多年后,当陈小鲁将自己的这个终身遗憾与同样身为开国元勋后代的罗点点分享时,有着12年从医经历,见惯生死的后者着实心绪难平。


她忽然记起曾在网上看过的一份英文文件,主旨为——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医疗服务。


罗点点后来才知道:这便是在美国流行已久,并具有法律效力的“生前预嘱”协议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它倡导人们在身体健康时,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提前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以便能够实现“尊严死”。


此后,在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罗点点创办“选择与尊严”公益网站,并在7年后,与陈小鲁等一众好友共同成立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切实让“我的死亡我做主”这一理念深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罗点点(右)和陈小鲁(中)


其实,不论是瑞典人在行将枯木时的放任自流,还是罗点点等人对“自主死亡”的不懈追寻,其实质都源自一种临终关怀


医学界有一句至理名言: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治愈总是少数,缓解也不常有,但宽慰却不可或缺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手术室里也不只有冰冷


因此,以英国为代表的“缓和医疗”就成为世界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既不让末期病人在追求好转的虚幻中无畏消耗,也绝不容许有人借“安乐”之名自暴自弃,而是以最小的伤害,最多的功效让病人获得最大的舒适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有越来越多国内资深医护工作者,正在为提升重症病人的生命质量不断奔走呼号。


从2015年起,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开始“拦刀”。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大力呼吁: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为晚期癌症病人做手术。


欧美少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为何中国还把拼命抢救当成最大的孝道?



▲瑞金医院里,面对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医生的讨论结果是“不作为”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开刀漂不漂亮,能不能把肿瘤拿掉;现在我们关注的是患者能活多久,活得好不好。”

上一篇:这可能是最严苛的眼镜片横评:100到1000元的差距在哪里? 下一篇:向李彦宏浇水,谁失去了好好说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