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物语
对年轻人最大的不尊重,
莫过于擅自对年轻人抱有自私的期待,再擅自失望。
1
上个月,一则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事情很简单,一路人捡到一女生的手机,
归还时,索要2000元被拒,
竟脱口发出“灵魂”质问:
这就是当代的年轻人啊……
是非曲直姑且不论,
单说这个经典句式,
尤其是那个啊字,
虽只是一个简单的语气词,
其理所当然的批判意味,
已胜过千军万马,
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想反驳,却又不知道从何驳起——
这句话似乎什么都没说,
却似乎什么都已经说了,
因为当代的年轻人啊,
确实一不小心就得罪人了——
发了个嗯,被批情商低,
辞职了吧,被批太随性,
还没恋爱,被批太自私,
…………
前面两个我都还能理解,
后面那个认真查了一下,
我才理解:你不找对象,家里人没面子。
2
而年轻人要想不被批评,还挺难。
看过这么一个段子:
大学毕业后的一天,
妈妈在收拾抽屉的时候,
拿着户口簿哀怨地给我说:
人家都偷户口簿去登记,
你咋不偷呢。
看到没,批评年轻人多么容易——
上学时谈恋爱,会被批评太早,
毕业还不结婚,会被批评太晚。
毕竟,中国式好孩子的标准是这样的:
小时候长得胖,
上学时会努力念书,
长大了能吃苦挣钱,
然后还要早结婚早生娃。
这些,很多人都能做到,
扎心的是,没多少人能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表长成为年轻人。
因此,
批评年轻人也成为了最没风险的事,
年轻人在被各种“毁掉”之后,
还要被下上一句无从反驳的断语:
现在的年轻人啊,真的是…………
3
甚至,
年轻人总还会有让过来人迷惑的行为。
比如,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
新买的破洞牛仔裤,
一不小心,就被妈妈一个一个给缝上了。
事实上,可能你的妈妈,
正是80年代的那个因为穿上喇叭裤,
而被批评的年轻人。
犹如一个轮回,
在一代“年轻人”毕业为“成年人”时,
总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驾轻就熟地来上那么一句: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是……
这让我想起马克·鲍尔莱恩在《最愚蠢的一代》中对年轻人的指责,
他认为电子时代的年轻人极其无知,
在庞杂的信息流和各式高科技设备中变得愚蠢而不自知。
年轻人真的变蠢了么?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
成年人的世界啊,
容易累容易饿容易批判年轻人。
4
年轻的行为真的让人迷惑么?
去年局座张召忠发了这么一个微博:
我劝大家去影院看看正在上映的斯皮尔伯格新片《头号玩家》,
看完后你自己默默地给自己打个分:
看懂全片算优秀,
看懂一半算及格,
情节没看懂技术没看明白算不及格。
我观影后自我打分刚刚及格。
走出电影院后要记住自己给自己打的分儿,以后再批评孩子们玩儿游戏要嘴下留情……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如果你不能预见未来,
你将永远生活在过去。
所以说,哪有什么年轻人的迷惑行为,
很可能仅仅是你不懂而已;
所以说,当你开始批评年轻人的时候,
你就要警惕了,
你冠冕堂皇的批评,很可能是嫉妒。
就像罗振宇所言:
不懂年轻人的东西,你应该恐惧。
5
也不必为年轻人担心,
很喜欢中国美院副教授吕澎的一句话:
知识与经验告诉我们,
永远不要为下一代担心。
每一代人都会有人出来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由于不总结前人的经验,以致最后失败连连的事。
自媒体作者山僧扫雨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昨天,前设计师同事发了条朋友圈:
“如果有一天,
我沦陷成一个爱套模板的设计师,
以及一个被人操控的作图工,
那我也不想再做这行了。”
如果有一天,他变成了那样的人,
就是被“成熟”的过来人逼的。
不正是这样么?
事实上,当下年轻人看似种种迷惑行为,
背后都藏有一个不负年轻的真相:
他们热爱年轻人的模样,
他们不想被过早锤成过来人的模样。
6
动画片《灌篮高手》里,
有一段很燃的剧情——
樱木花道在对战翔陵球队时,
两次中距离跳投得手。
可是谁能想象,在这之前,
他曾一边丧气满满地吼着“这种皮球有什么好玩的!”
一边用脚踢球呢?
樱木花道是真丧么?
真相是他在三天内完成了篮下投进1500次的训练量,
直到第四天早上,
还自己偷偷去练了200球。
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假丧的真相:
年轻人都是嘴上丧丧而已,
背地里却比谁都努力,
这样,才能不负年轻——
那个每天在朋友圈刷不想工作的前同事,
实际上新工作业绩比谁都好;
她们天天发朋友圈说要做精致的猪猪女孩,实际上出门一个比一个好看;
…………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成长都是私下里去用功完成的。
7
这个暑假,哪吒意外地就火了,
导演饺子也火了。
而回到十多年前,
恐怕没人相信那个年轻人会火:
我的经历雷到了一大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