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风采 > 校园信息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发布时间:2019-08-11 10:46   发布者:admin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亲子教育中,我们常常很容易走进各种各样的误区。

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关系,小时候子女完全依赖于父母,常常会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

这种不对等体现在各个方面:

除了心智、能力、权力和力量上的不对等、还有付出与索取、依赖与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等。

这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是靠爱来经营和维持的,如果失去了爱这个关键的连接纽带,掺杂了功利因素,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我们常常会在对孩子的爱中不知不觉地掺进了功利的因素。比如,希望孩子学习好,希望孩子的表现符合自己的期待,希望孩子让自己有面子,希望孩子听话、不给自己添麻烦,等等。

应该说,家长们的这些希望,都情有可原。自己对孩子也付出很多,希望得到回报,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态。但是,也因为家长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权和付出感,常常会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于是,在以父母为主导的这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很容易越界,让孩子人格无法得以自由的发展,而出现某些方面的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呈现出来。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那个听话的优秀孩子,上大学后变了一个人。

一次,我在《金牌调解》节目中,看到一位妈妈在现场控诉自己上大学的儿子。

她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很听话,一直担任班长的他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没想到,儿子上了大学后,整个人全变了。

从大二开始,儿子因为玩游戏遭到了老师的投诉;到了大三,儿子竟然开始逃学,班长也被撒了。现在,更过分的事发生了,儿子竟然要求休学回家,连大学也呆不下去了。

妈妈显然很伤心,感觉既失控又十分不解:

从小到大,自己对儿子的生活学习全方面照顾,可以说是尽职尽责,没想到辛辛苦苦的付出,却得不到儿子的一点回报。为什么儿子一点也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儿子小时候很乖的,一直很听话,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为什么到了大学,却完全变了样?

妈妈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儿子休学。以前,儿子总会听命于妈妈,但这一次,儿子却不顾妈妈的反对,一意孤行要休学回家,还以自杀相威胁。最后妈妈只得答应了他。

回家之后,妈妈不希望儿子虚度年华,花了5000多元给他报了一个托福英语培训班。她觉得儿子以前很喜欢英语,对这次的学习应该也是有兴趣的。没想到,儿子只上了半个月就不上了,妈妈找他,他干脆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给开门。

现在,母子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妈妈真是既伤心又绝望。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很乖,长大后却出现那么多问题?

这位儿子的说法,或许代表了一些孩子的声音。

他说,从小自己什么也不用考虑,都是妈妈为自己想好了。独自上大学后,他不懂得如何处理关系,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差,脏衣服等东西常常到处乱放,舍友对他有意见。

而他在大学里当班长还要管很多事,总是处理不好,也觉得很烦。因为和同学相处不好,他不想呆在宿舍,所以就出去玩游戏了,没想到一玩就上瘾了。

又因为通宵玩游戏,上课睡觉又被老师批评,后来干脆就不想上课了。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一事不顺,导致事事不顺。他因此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心情越来越糟糕,发展到后面就不想在学校呆了。

那为什么自己喜欢的英语,学了不到半个月就不学了呢?

他说,当初喜欢英语,是因为觉得学了英语就能够出国,远远地离开妈妈。

原来,离开妈妈才是他学习的动力。从小,妈妈对自己的控制太强了,他的自我被压抑太久了,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叛逆和反弹。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亲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亲子关系的处理。

这里面最重要的智慧,是均衡,过于关注某一点而忽略其他方面,都很可能出现问题。均衡的准则,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过度用力。

有些家长说,我家孩子小时候可乖呢,结果到了青春期,问题全面爆发。为什么? 因为小时候父母对孩子控制得太多,孩子的自我被严重忽略或压抑。

孩子太乖,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当然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眼中完美的人,不接受他们的缺点,不接受他不符合我们期待的样子。

如果一个孩子在我们面前非常完美,那才是不符合规律的,那绝对是有问题的。

符合规律的态度是,我们希望看到孩子的优点,也希望可以看见孩子的缺点,这样的孩子才是真实的。

而要做到尊重规律,我们就需要去学习,了解规律,才会在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问题上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一种良性的平衡。

想起朋友的一句话:

只要有所求就一定失真,但凡未明澈都会有起伏。两样都摆平后才干活,那才是真活!

这话适合于亲子教育,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亲子教育中,我们常常很容易走进各种各样的误区。

因为亲子关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关系,小时候子女完全依赖于父母,常常会处于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

这种不对等体现在各个方面:

除了心智、能力、权力和力量上的不对等、还有付出与索取、依赖与被依赖、控制与被控制等。

这种特殊的关系,主要是靠爱来经营和维持的,如果失去了爱这个关键的连接纽带,掺杂了功利因素,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事实上,我们常常会在对孩子的爱中不知不觉地掺进了功利的因素。比如,希望孩子学习好,希望孩子的表现符合自己的期待,希望孩子让自己有面子,希望孩子听话、不给自己添麻烦,等等。

应该说,家长们的这些希望,都情有可原。自己对孩子也付出很多,希望得到回报,是再正常不过的心态。但是,也因为家长对孩子有绝对的控制权和付出感,常常会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于是,在以父母为主导的这种不平等的亲子关系中,家长很容易越界,让孩子人格无法得以自由的发展,而出现某些方面的缺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呈现出来。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那个听话的优秀孩子,上大学后变了一个人。

一次,我在《金牌调解》节目中,看到一位妈妈在现场控诉自己上大学的儿子。

她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很听话,一直担任班长的他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没想到,儿子上了大学后,整个人全变了。

从大二开始,儿子因为玩游戏遭到了老师的投诉;到了大三,儿子竟然开始逃学,班长也被撒了。现在,更过分的事发生了,儿子竟然要求休学回家,连大学也呆不下去了。

妈妈显然很伤心,感觉既失控又十分不解:

从小到大,自己对儿子的生活学习全方面照顾,可以说是尽职尽责,没想到辛辛苦苦的付出,却得不到儿子的一点回报。为什么儿子一点也不理解自己的苦心?

儿子小时候很乖的,一直很听话,学习也很努力,成绩一直很好,为什么到了大学,却完全变了样?

妈妈无论如何都不同意儿子休学。以前,儿子总会听命于妈妈,但这一次,儿子却不顾妈妈的反对,一意孤行要休学回家,还以自杀相威胁。最后妈妈只得答应了他。

回家之后,妈妈不希望儿子虚度年华,花了5000多元给他报了一个托福英语培训班。她觉得儿子以前很喜欢英语,对这次的学习应该也是有兴趣的。没想到,儿子只上了半个月就不上了,妈妈找他,他干脆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给开门。

现在,母子两人的关系闹得很僵,妈妈真是既伤心又绝望。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很乖,长大后却出现那么多问题?

这位儿子的说法,或许代表了一些孩子的声音。

他说,从小自己什么也不用考虑,都是妈妈为自己想好了。独自上大学后,他不懂得如何处理关系,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差,脏衣服等东西常常到处乱放,舍友对他有意见。

而他在大学里当班长还要管很多事,总是处理不好,也觉得很烦。因为和同学相处不好,他不想呆在宿舍,所以就出去玩游戏了,没想到一玩就上瘾了。

又因为通宵玩游戏,上课睡觉又被老师批评,后来干脆就不想上课了。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一事不顺,导致事事不顺。他因此觉得自己什么事也做不好,心情越来越糟糕,发展到后面就不想在学校呆了。

那为什么自己喜欢的英语,学了不到半个月就不学了呢?

他说,当初喜欢英语,是因为觉得学了英语就能够出国,远远地离开妈妈。

原来,离开妈妈才是他学习的动力。从小,妈妈对自己的控制太强了,他的自我被压抑太久了,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叛逆和反弹。

一个孩子如果太乖,那才真正是有问题的


亲子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亲子关系的处理。

这里面最重要的智慧,是均衡,过于关注某一点而忽略其他方面,都很可能出现问题。均衡的准则,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过度用力。

有些家长说,我家孩子小时候可乖呢,结果到了青春期,问题全面爆发。为什么? 因为小时候父母对孩子控制得太多,孩子的自我被严重忽略或压抑。

孩子太乖,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当然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但,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眼中完美的人,不接受他们的缺点,不接受他不符合我们期待的样子。

如果一个孩子在我们面前非常完美,那才是不符合规律的,那绝对是有问题的。

符合规律的态度是,我们希望看到孩子的优点,也希望可以看见孩子的缺点,这样的孩子才是真实的。

而要做到尊重规律,我们就需要去学习,了解规律,才会在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问题上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一种良性的平衡。

想起朋友的一句话:

只要有所求就一定失真,但凡未明澈都会有起伏。两样都摆平后才干活,那才是真活!

这话适合于亲子教育,也适用于其他方面